学过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文革”的起源就是一张“大字报”。而弄出这张大字报的人,名叫聂元梓,仅凭这张大字报,迅速走红全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她的辉煌只有三年不到的时间,很快就跌落谷底。晚年残疾,变为默默无闻的路人,生活很是不如意。
其实,严格来讲,聂元梓也是被康生蛊惑了的可怜人。1966年,康生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政治味道,便选定北京大学,作为突破口。他派出妻子曹轶欧,来到北大进行密谋活动。曹轶欧名义上说是来了解情况的,实际却绕过北大官方,开展“策划在密室,点火于基层”的阴谋活动。
为了点燃北大的这把火,曹轶欧选定了聂元梓。聂元梓在1937年,顶着抗日烽火的枪林弹雨,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1月,17岁的聂元梓入党,为人民、为革命工作奔波。她也是有过光辉的革命历史的。1964年,聂元梓被调入北京大学任职,又在校内接连高升。
1966年之前,聂元梓45岁,已是行政12级的高级干部了。这年纪,这职位,可谓是年轻有为、前程似锦。不得不说,曹轶欧真是“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聂元梓权欲熏心、贪得无厌。聂元梓明明已是不低的职务了,还是不满意,总想找捷径爬得更快、更高。
曹轶欧想利用聂元梓达到康生的目的,聂元梓想得到曹轶欧的赏识,由此得到通天人物康生的支持和提携。真是“互利互惠”的大善之举,聂元梓大喜过望。殊不知,这是在自寻死路。曹轶欧的命令,聂元梓百分百执行。
聂元梓联合北大哲学系的几个人,在1966年5月25日,张贴出一张杀气腾腾的大字报,指出北大存在黑司令部,对北大众高层横加指责。聂元梓的大字报,纯属无中生有,受到北大广大师生的批评,许多中央领导也对聂元梓提出批评。作为始作俑者的聂元梓等人,惶惶不可终日。
不过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下,聂元梓等人由危转安。聂元梓凭借这张大字报,走红中国,首开“炮打司令部”的恶劣先例。当时,聂元梓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第一版的版面上。于是,她成为一颗令人炫目的“造反新星”,是红得发紫的新闻人物。每位到北大的人,都渴望亲耳聆听聂元梓的高见,渴望亲眼一睹这位“小将”的芳容。
聂元梓尝到了权力和声望的滋味,更加甘愿当康生、江青、张春桥的“走卒、大炮”。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她坏事做尽,残害、诬陷的忠良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小平同志和朱老总了,她还把很多机关和部门,搞得一地鸡毛,无法正常运作。康生也不算完全忽悠聂元梓,毕竟在那段时间,她的地位和职位,确实如坐火箭般高升。
纵观聂元梓的一生,无论是政治命运,还是个人生活上,她都是非常不幸的。第一任丈夫,聂元梓迫于政治压力离婚;1966年,聂元梓同第二任丈夫,却又是淡而无味的,没多少爱。她曾违心地带人打砸丈夫家,有儿有女却没给她们足够的母爱。亲哥哥、亲姐姐遭到迫害寻她帮忙,她竟不阻止、不安慰,反而选择与其划清界限,让他们遭到更深、更多的迫害。
而聂元梓的政治命运,也是昙花一现的辉煌:1968年9月,被隔离审查;1969年11月,下放到江西农场劳作;1971年2月,被隔离审查;1973年被安排到印刷厂劳动;1975年,在北大仪器厂劳动;1978年4月,被第三次隔离审查;不久后被正式逮捕,入狱审判。
最后,聂元梓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在狱中,聂元梓回首往事,蓦然发觉,自己给别人带去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众多不幸。聂元梓被判刑后不久,因体弱多病获得假释。晚年的她,默默无闻,很多年轻人对这位曾经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十分陌生,有的甚至不知道她是男是女。
赋闲在家的聂元梓,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房子,生活全靠子女亲友资助,后来还腿部残疾,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走路,只能躺在床上。对于那段动乱时光,聂元梓不敢回首,不愿提及,更拒绝了任何人的采访。
聂元梓的一生,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