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全文公布,其中“针对'围猎'乱象,完善对重点行贿人联合惩戒机制,规范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追缴和纠正工作”引发关注。为何剑指行贿人?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其一,行贿之害,不容小觑
行贿行为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是“围猎”干部的毒箭。行贿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惜重金拉拢腐蚀党员干部,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行贿者往往通过各种隐蔽手段向公职人员输送利益,换取政策倾斜、项目中标、资金扶持等,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其二,联合惩戒,让行贿者无处遁形
中纪委强调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这意味着行贿者将面临来自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打击。例如,对行贿企业采取下调信用等级等措施,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形成“一处行贿、多方受限”的格局。这种联合惩戒机制不仅加大了行贿者的违法成本,还压缩了其“围猎”空间,让行贿者不敢轻易伸手。
其三,规范追缴,堵住腐败“后门”
行贿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必须依法追缴和纠正。中纪委要求规范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工作,这不仅是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维护,更是对腐败行为的有力震慑。2024年,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发布了多件“追缴和纠正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典型案例,涉及违规票据业务收益、政府返还拨付款项等,为各地办案提供了指导。这表明,无论行贿者通过何种手段获取非法利益,都将被一一追回,彻底堵住腐败的“后门”。
第四,信息库助力精准打击
全国行贿人信息库的建立和运用,是提升治理行贿综合效能的关键一环。信息库的完善,使得纪检监察机关能够更精准地掌握行贿人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通过对行贿人信息的分析和研判,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围猎”风险,为精准打击行贿行为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信息库也为联合惩戒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确保惩戒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五,以“同治”理念铲除腐败根源
中纪委提出以“同治”理念铲除风腐共性根源,将风腐同查同治贯穿于案件查办、整改纠治、警示教育等各个环节。这意味着在打击行贿行为的同时,还将加强对腐败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等问题的治理。
本文整理了部分网友观点:
“中纪委这次的行动太给力了!行贿和受贿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同时打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前总觉得打击腐败主要针对受贿的官员,现在发现行贿者才是‘围猎’的始作俑者。希望这些措施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让腐败无处生根!”
“联合惩戒机制让行贿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这不仅是对行贿者的惩罚,更是对守法企业的保护。”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政治生态必将更加风清气正……”
【编辑:陈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