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业获“社会责任奖”中药协的底线是无底线
磅礴新闻
最近几天,鸿茅药业创下了2019最讽刺,它获颁“社会责任奖”。12月21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以下简称药协)颁给鸿茅药业“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获得“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
以“冷静的力量”著称的《南风窗》杂志对此评论说:对,不是“痛改前非奖”,也不是“痛定思痛奖”,而是“社会责任奖”。眼看它顶着2018年轰轰烈烈的“毒药”风波拿下此奖,接下来的正常反应自然是,这是个什么奖?评选依据是什么?
磅礴新闻评论员|张仲民
善良的人们这种正常反应,实在是过于抬举它了,你这样一质问,没准,人家心里还正得意呢:看,还把我当作一个正规机构吧?还是把我的“卖奖”当作一个“评奖”吧?于是,按住鼓囊囊的钱包,脸一扬:不告诉你。
现在要做的,不是低声下气地去问它评选依据,而是要回忆一下,前几年行业协会第一次被整顿前暴露出来的乱象;很多行业协会就是“五个一工程”: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个证件、一张桌子,加上一个人。这一个人,只负责跑社团管理机关。
然后呢?卖官儿。
会长每年上百万、副会长每年几十万、秘书长每年几十万、副秘书长每年几十万元。
花钱买了这些“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头衔后,就在京祖房子、挂牌子,有的还注册一个公司,然后在社会上进行各种招摇撞骗,为传销企业站台、为金融诈骗出场造势,对正规企业进行各种威逼利诱、敲诈勒索,逼迫就范,新华网曾经报道,“协会骚扰”为企业不能承受之重,某正规企业每年为“乱七八糟的协会”耗资几十万元,疲于应付;
而那种制造假冒伪劣的企业则主动找上门,寻求狼狈为奸的合作,双方一拍即合:就给你发奖吧,你需要什么奖?
因此,前几年,国家对行业协会进行大力整治规范,让规范运作的真正起到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协会保留下来,对违法乱纪突出的假冒伪劣协会予以取缔。这里面,更有大量的协会暂时有所收敛。
然而,当风头一过,这些曾经赚快钱的勾当,又死灰复燃。
当然,不能断定中国中药协会就如上文所述,也许,该协会内有很多中药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懂中国古典哲学,知道任何酒对人来说,都是心理结构的兴奋剂,是生理健康的透支物品,加进了成分不明的中药,其毒性就更加无法预料;再加上鸿茅药酒在全国多地被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处罚,不敢再吹捧其产品质量,那就发个“社会责任奖”吧?
殊不知,在宣传广告中,对药物、保健品和食品之间的进行模糊化定位,这在法律上就是欺诈行为!这是鸿茅药业的主打广告,常年实施的行为。
这个企业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广告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当鸿茅药酒在风口浪尖上狼狈不堪时,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便毅然站出来力挺,称“传承270多年的鸿茅药酒是传统经典药方,在获批OTC药品时经过了严格的药品审批程序。”
但是,不过一周后,国家药监局就表示,正在组织专家就鸿茅药酒从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进行论证。
房会长此举,一定让全国各地辛勤工作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什么?各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前面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市”、“县”,而房会长的头衔上有个“中国”。
这些市场监管人员对任何产品的调查、抽检,都要付出很大包括人力、时间、经费成本,有些还要冒着诉讼的法律风险,千辛万苦把事实弄准确、把调查结果做出来公之于众。为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我们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这些市场监管调查结果,是以政府公信力为支撑的,若要否定这种公信力,只能依法进行诉讼,否则,就不能否定其公定力、公信力和执行力。
而被中国中药协会这么一信口开河、肆意妄为,就把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效给消解了,从传播效果看,客观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人们不禁要问:这协会,置市场监管部门的政府公信力于何地?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何地?
在中国中药协会一手炮制出2019年最讽刺的奖项,面对这种自我暴露,当务之急,是对涉事单位、涉事企业、涉事嫌疑人依法进行深入调查,严肃处理,方能平息沸腾的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