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浦江书院主办的,高金平中国汉字演变书法展研讨会在上海市政协举行。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研讨会上,高金平将其近十年来对汉字的形体演变研究,并通过运用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展现的大体思路作了介绍。他认为:“汉字从甲骨文起,经过近四千年的自然演变及权力改革,完成了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变化过程。但在这些演变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导致汉字字形字义的割裂,以致今人学习汉字常常摸不着头脑呢?”
他把这个过程概括为:“画画与象形向符号性演变;官方正体向民间俗体交替前行;汉字的异化、异构、繁化、省写、粘连以及合文现象使汉字不断演化,从而使人琢磨不透。如果我们用一种直观的形式来追根溯源,找到这些变化中的奥秘,那么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就会提高。”
与会者有人顾虑:“用书法的形式来解析是否可行?不说表达难度大,即使表现出来又能看懂吗?”
高金平认为:“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通过书写、契刻这些方式完成的。因此,用本来的形式揭示变化的本质,应该是比言论上解读更直接、更易懂。”研讨会上,高金平作了演示,并举出大量例子来说明,获得大家赞同。他还告诉大家,书法展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写几千年来的字体代表性作品,第二部分为汉字演变中的各种表现,第三部分为发生这些汉字演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具因素。从而让参观者不仅看懂汉字怎么变,也明白为什么变。
由于汉字演变书法展是国内首创,也是对目前国内形形色色书法展的一个创新。上海师大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原上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亲自主持了会议,上海殷商文字研究会副会长李志伟、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信、上海静安区书法协会会长杨继光及上海多个书画院负责人都参与了研讨会,发表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预祝高金平汉字演变书法展举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