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一届世界报社诗词大赛—黄启恒作品

来源:世界报新闻中心 2020-05-28 11:59

2020第一届世界报社诗词大赛—黄启恒作品

黄启恒


《关于清明》

记得小时候,很渴望清明的到来。因为到清明节,学校就放假了,不再为扫墓与上学相冲突而烦恼。去扫墓时爬山玩水的,那多好啊!孩儿时,天性就爱玩耍着,经常玩着玩着,就忘乎了所以,为此,曾有多次被大人所责骂着。那时候,也不知道“清明”为何事,有何意义?只知道能去拜山扫墓祭祖就好。
后来,逐渐长大了,也渐渐懂事了。每逢清明去扫墓,常常从祖辈长辈们那口传中,得知一些有关那些墓中人(已故祖辈)生前的故事点滴,无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如,他们是属哪个祖辈份的?生前为人怎么样?娶妻生儿育女情况等等。目的是想让我们这些晚辈,一代又一代的言传延续下去,不能断层了。


偶然发现,父辈他们并没有用笔墨纸张来记录这些,只是在祭祀时才口传述说了一下。后来才知道他们一来因那时条件有限,读书的人少之又少,没有文化;二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人站出来负责牵头组织着手搜集资料并完善它。
毕业进入社会后,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其中也有关于祭祖这方面的见闻。有时下意识要去听听,了解一些寻宗问祖之源方面的信息,主动靠拢亲近父辈,想多了解家族祖宗的来龙去脉。很喜欢跟随父辈去扫墓,每年都想换去不同的地方山头,以了解不同的祖坟历史。当你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头前,慢慢地你就会明白,你从何而来,将去向何处?静立于茔冢前,默然自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或许,从中你会悟到一点什么,也想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什么的。毕竟说是树有根,人有源啊!生者寻根,叶落归根。自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年轻时有年轻时的思想,中年时有中年时的顾念,老年时有老年时的活法。也如我生活中,经常跟刚刚入职不久的90后年轻人说的那样:当你单身一人时,自由自在,想所当然,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你正在谈恋爱时,假期想去哪儿溜达就得有所考虑了,否则彼此就不好交待了;当你结婚后特别是育有子女时,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增加了不少,你不再“单身自由”,处处得有顾念。尤其是在两个大家庭与自身小家庭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将是一件让人挺费心费脑的事,也算是生活中的一大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我们而立之年,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个人所面对所思考的问题就会有所不同。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正在我们骨子里出现。平日在家里,总认为父母长辈们的唠叨烦人。可当你回到家里,发现空空无人时候,就会有种落寞孤寂无助感,没有一点温暖。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卷九记载,皋鱼有感而发的话语)。可是现实中,我们总以各种理由去搪塞父母,多多陪伴,趁着父母健在时。也有些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务工赚钱以养家糊口,一年下来能真正呆在家的时间少之甚少,这也是事实。


为此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你来到这世间,安身立命,便拥有了自己的定位与角色,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论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也有人说:“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清明时节,教我学做人。生活中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说得极是,句句在理。人生不过百年左右,之后莫归入于黄土。什么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不带去的。对此,很多人应该持有强烈的反对或不同意见,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啊!如果你心中若有念念不忘、姑且放不下的东西时,不妨在清明时节去扫墓。站在那里,于坟冢前,可能自有找到另一种答案,让你心静如止水,超然于物外。
“淡看世间风云纷扰,轻描人生利益得失。”“静观清泉石上流,喜闻幽兰谷里香。”也许,这才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态度。关于清明,这是我的一点体味。就如一位老哥说的:“你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唯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我且行且珍惜,珍惜与亲朋好友、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黄启恒(笔名亦可),男,1979年9月出生,2020年3月加入马山县作家协会,现就职于马山县乔利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业余爱好手机随手拍和诗歌散文写作。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2360391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