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追梦人——从打工仔到千万资产老板的“蝶变”
采编:严曙光 何家远
他,高中文化,1965年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的他和所有大山里的村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然而,他冲破传统理念,走出大山,来到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四川省巴中市,融入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扬先烈们战无不胜的拼搏精神,锲而不舍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是如何做到使一个农业企业如今的辉煌,带着疑问及怀着敬佩之情,记者近距离地采访了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南江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从甫。
南江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生产加工区
荣誉奖牌(之一)
18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到如今成了实有资本几千万资产的企业家,该企业2015年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授予“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和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星创天地”,2019年获“全国羊肚菌行业先进单位”等十五个殊荣。这听起来就象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被一个普通的农民实现了。他,就是农民企业家,现任南江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从甫。
南江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从甫
标准的“寸板头”发型,浓密的眉毛,宽宽的额头,当人们第一眼与他对视时,你就会觉得他那双炯烔有神的大眼睛里包含着豁达与睿智,对自己追求梦想信念的坚定,衬托出一个成熟男人的干练与自信,他话语不多,虽说现在身为上千万资产企业董事长,但仍保持着农民的那份淳朴与憨厚,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不善言词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艰辛挫折 奠定了“圆梦”基石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刘从甫就非常能吃苦耐劳,平时常帮着父母亲耕作、干家务。在他的身上,有同龄人少有的沉着冷静和主见。自上学起,小小年纪的他在心里就构思着自己未来的蓝图,那就是一定要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到底有多精彩?在乡亲们的眼里,他敢拼、敢想、敢干,他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止境……。
刘从甫在老家种过蘑菇、银耳、香菇生产,几度春秋,几年艰辛拼搏,满腔热望成泡影。他也曾一度灰心,他下过苦力修过公路、当过建筑工人,因患坐骨神经痛疼又只好在亲戚的帮扶下在县供销社找了个轻松活儿干。然而不甘碌碌无为的他,却始终初心不改,却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专业知识学习,坚定延续了自己绿色种植梦信心的追求。
2001年,刘从甫头脑里装着技术,怀着一腔热血和“闯社会”的勇气,兜里装着他到全部“家当”40万元现金,来到素有红军之乡和川东北氧吧之称的巴中。那时,谁也不会想到,他这一走就开始了他人生的传奇之路,仅凭这40万元的“家底”,刘从甫就成为了一位企业家,积累了上千万财富。
第一站创业,他受邀于巴州区玉山片区,服务于7个乡镇、80余个村、2100余户的大田蘑菇栽培技术指导。“那几年,风调雨顺,老百姓经济水平普遍较好,在巴州区乡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蘑菇,仅一个玉山片区一年就有几百吨产品,一年有时就能卖到好几百万”,刘从甫记忆犹新地回忆道。
“公司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首先要感谢我的家人理解和支持、感谢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乡亲的支持,我及我的公司是在勇于战胜灾难和逆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与刘从甫的交谈,从他不无感慨的话语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
第二站创业,2004年11月他来到南江县元潭镇建稳定的菌种基地,用5万余元买下了元潭村一社下河坝一个倒闭的胶鞋厂,既作为居家安身之处,又是蘑菇菌种培育的生产厂房。同时,以此为“轴心”,辗转于南江、巴州、平昌等26个乡镇300余行政村,发展大田蘑菇栽培1600余亩。
正当事业处于稳步发展的年轮,天有不测风云,从2004年11月至2011年的7年间,他在元潭镇下河坝菌种培育基地及种植业就遭受6次洪水沉重打击。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种植的食品罐头原料---蘑菇出口受限,价格一落千丈,由原每吨8000元以上,下跌到每吨2000元左右,当年亏损660余万元。
7年时间内,分别遭受了5次洪水淹没厂房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1年7月6日一场特大洪灾,将他几年集累的300余万元资产,一夜之间付之东流,所有加工库存的出口蘑菇及菌种培育设施、生活居家用品等被洪水淹没致损毁,多半被冲走。无奈之下,刘从甫一家吃住都寄宿在朋友的家中,40来岁的他又再度陷入窘境,家人朋友纷纷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回老家去,不要再在这里搞蘑菇种植了!”
“在那儿跌倒,我必须在那儿爬起,干出成绩来!”几经遭受磋磨和挫败的刘从甫却丝毫不输一个有志男人的豪气,在婉拒家人及亲朋好友的规劝下,他义无反顾地重操“旧业”。与前几次不同的是他经历过创业路上失败的痛苦,而恰恰这些灾难和逆境磨练了他继续创业的坚强意志,使他更加应对灾害沉着稳重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更大了,经验更多了,底气更足了。
他又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脑子灵活,接受新知识快,他曾吃过羊肚菌,他也曾了解到: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食用药用价值极高,从而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入魔”似地加入了探索种植羊肚菌的技术行列。
2012年在巴中市、南江县有关部门及元潭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争取了农业发展资金70万元,自筹120万元,他又重新选址在高于原下河坝100多米的字库村,并买下了12亩土地作为菌种培育基地,随着在掌握羊肚菌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的前提下,成立了南江县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食用菌制种、食用菌种植、精深加工、销售、技术转让与培训、虫草花工厂化栽培、羊肚菌基地建设与发展,经过四年的探索,2016年开始正式对外发展种植基地。
开始几年也并不顺利,每搞一次实验都要自掏腰包几十万至一百余万元租土地制菌种,尝尽了失败的苦头,不但枉费了精力,而且还亏了“血本”,尤其是在菌种的选择和养份配比上,把握“火候”不准,造成了生产产量上不去,种植户怨声载道。
举办技术研探、现场培训会
于是刘从甫坚持大胆地与大专院校合作,以“产、学、研”为目标,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羊肚菌菌种培育,他“三顾茅庐”找到了原四川林科院副研究员谭方河教授,在谭教授精心指导下,种源选择培育及繁殖下一代的能力上发生了质的飞跃,随之带来的是产量、双方经济效益的巨大提升,得到了种植户的高度点赞。
——做大企业 富了不忘邻里乡亲
赚到了第一桶金,刘从甫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功,他坚持主抓羊肚菌菌种培育、种植面积扩大及技术指导。同时开发虫草花、羊肚菌、灵芝等加工产品的思路。
他开始思索要搞“菌种培育+基地发展+精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模式。他东凑西借,再加上自己的所有家底,筹集了500余万元资金,再次选址,按生产标准投资1000万余元扩建了厂房,购买安装加工设备。
有了标准的生产车间和加工设备,刘从甫又开始思考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时的刘从甫意识到要将企业做大,首先要给自己 “充电”,要不断补充知识“能量”。于是,他又开始自学企业管理和羊肚菌种植、精加工等有关知识。
刘从甫边学边做,边做边请教懂行的人,公司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努力开拓市场,积极开展“技术、管理、机制”三大创新,极大的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公司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日常的公司管理中,刘从甫始终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断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并且加大了成本控制力度,为协调解决生产管理及市场交易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他重点抓生产发展、技术指导、市场考察、销售环节的管理工作,以确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
与此同时,为克服经营上的短期行为,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化达标活动,强化了安全管理,并规范了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素质,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多年来实现了“三不伤害”,公司成立至今也没发生一起生产事故。
通过滾雪球式的精心经营发展,刘从甫的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有占地面积13300余平方米,并有了自己的专用菌种培育、羊肚菌、虫草花、灵芝培植基地,厂房建筑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拥有资产总额30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就达2600余万元。
刘从甫在创业过程中,一直在实现观念再造,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了“大发展、大作为”的发展观,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走出县、市区域、面向跨市、省界行业联盟经营,实现产、加、销的有效接替,立足把企业做大做强之目标。
刘从甫除加强自己的学习外,还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学习,一方面抓好职工的日常现场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需什么学什么;走出去,学习行业先进经验;请进来,有计划请大专院校科研团队来企业进行培训、调研,并把其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不断推出新产品。
生产基地生长中的羊肚菌
生产羊肚菌基地(之一)
2019年种植规模突破了2000亩大关,企业扩大了,刘从甫又在思考:如何在进一步从提升企业形象,打造品牌战略上走出新路子。近几年来公司获有“林之新”、“巴山宏信”、“菌佬爷”商标3个,SC生产许可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3个,解决发展战略问题4项,攻克关键难题9个,开发新产品11个,研发新技术5项,转化成果2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700余万元。
刘从甫表示:立足本企业,将菌种培育、种植基地发展、精深加工、销售等融合于巴中厚重的红色基因,浓厚的红色文化,叫响巴中“品牌”,不断增强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刘从甫富了,但他常对乡亲们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我的奋斗目标”,他本着“你出力,我垫资,你赚钱,我微利”的原则,2016年入股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6—2018年带动3个贫困村、全面脱贫贫困户约110余户,辐射带动200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公司还为贫困户制定了长远的增收计划;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让贫困户广泛参与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技术培训,订单种植,实现了租金、劳务、股金红利等多项收入。
为免去乡亲们的担忧,刘从甫向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平时若谁家遇到技术问题,他总是随叫随到。如今走在科技种植业前列的他,并没有保守着自己的“发财”之道,他敞开胸怀,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乡亲,在他的带动下,在该镇、村及本县内多个村及巴州、恩阳区近千户农民发展了羊肚菌种植业,共同走向了致富之路。
说起刘从甫,凡接触建过他的农民都竖指称赞,无不对他充满感激之情。近年来,在创业的路上,他的拼搏精神和对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再赶“新潮”实现网络定单销售
种植规模发展起来了,如何让产品卖得出去,让老百姓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让产业能够持续发展,让老百姓持续增收,又成了刘从甫思考的新问题。因此,他又开始在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上再赶“新潮”,将在今年实现网络定单销售。
“品种选用上有专家把脉;品种的繁殖培养上有公司团队共同研究。”刘从甫带领下的羊肚菌种植业发展团队,可谓是如鱼得水。谈到是否考虑发展横纵向产业时,刘从甫摇摇头:“目前公司的重心依然放在菌种培育提升产品质量和单位产量、精深加工、扩大生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
将菌种运往省外客户
将菌种运往省外客户
“如今公司的羊肚菌销路是不愁了,产品远销广东、香港、还有海外的新加坡等地,而且许多固定购销客户专程来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有时碰到一个大客户一次就购买5至6吨的产品。公司还常年参加成都农博会和绵阳的科博会,如今公司第二生产区扩建精深加工车间已经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刘从甫坦言:要在利用好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把基地的产品质量抓好,种植户都能高产,不能有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的思想,要用科学种植,竭力做到稳中求进,量增质优之目的。
生产的部份产品
在谈到企业发展中及待解决的问题时。刘从甫略带遗憾地说:公司在网络营销这一块上还比较薄弱,目前我们仍以“走访式”老客户为主,还没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基本都是别的电商平台在找我们购买产品。今年公司试行通过微信群、抖音等方式销售产品,收效还不错。我们的目标是:农业企业就是为造福当地百姓,以村民出力,公司出技术,搭平台,跑市场,农民赚钱,公司微利的原则,共同来实现村民的致富梦想。
最后,刘从甫表示:“公司在发展观念上必须要跟上形势,下一步我们要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网络电商平台。”
结束采访时使人感叹: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刘从甫作为一名外来创业者,融入到这片红土地并成为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他,无须感叹生活里的酸甜苦辣,他,懂得生命追寻梦想之可贵;他的追梦路,也是他的公司在南江这片红土地上发展的缩影;他用不懈的努力向人们诠释着奋斗的人生。他用爱心为社会洒下了一份光和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拼搏,他以坚定的信念,睿智执着的追求,他从一个打工仔到企业家,他经历过成功与失败,品尝过成功的欢笑和喜悦,尝试过失败的痛苦和泪水,最终实现了从“破茧”到“蝶变”的跨越。同时,他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行动,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