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先生书画艺术情怀
世界报新闻中心
艺术家简介: 原名张志军,字定一,广东韶关人,1973 年 10 月 2 日出生,号云水山
人,演音草堂堂主,澳门世界报《世界头条》文化事业二部部长。现是亚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家、画家、广东省韶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陶瓷鉴定师、高级玉器鉴定师、书画鉴定师、国家高级艺术品拍卖师、紫砂壶鉴定师收藏家、建盏收藏家鉴定师、居家办公布局风水师等。早年留学于马来西亚,曾游历国内外名山大川,与国内外文人雅士、大咖、收藏家们进行多次交流互动,品读诗情画意、谈笑古今人生。书画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与收藏。2010 年师从岭南画派罗树辉先生学习山水画。
2011 年拜访杨之光大师并得到其恳切的指教。同年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
作品《家乡的回忆》2017 年参加法中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协会成立 20 周年《一带一路》巴黎邀请展;
作品《一家人》2018 年参加法中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协会成立 21 周年《一带一路》中法国际画展中国巡回展――天津站。
2019 年 12 月于北京,国画作品《清廉图》、书法作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参加第三届“中华之光――大千杯”全国书画作品展。
张志军先生书画艺术情怀
偶尔与朋友一起闲聊之际,朋友展示出一幅简笔兰花,疏朗清雅超脱的几笔顺手兰花,让我眼前一亮,实是令人太欣赏了,兰花的叶柔美含蓄,花的掩映呼应,线条撇的很舒缓,完全褪去了烟火的燥气,而回归平淡天趣的和谐自然之美······我问朋友谁的墨宝?朋友答曰:“广东韶关张志军兄弟”。可称兄道弟者,绝非普通朋友关系。后来朋友问我可否为志军先生写一篇画评,我便欣然诺之,因为我已被寥寥几笔兰花打动了,更何况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兰花的呢!
曾经读苏东坡居士画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道:“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每每思之东坡居士论和文与可画竹心悟,即所说之“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理性的懂得与实践的操作是有区别的,也就是理论与践行的合一,而作为艺术家往往拘于形式,缺乏内在的含敛修养,所以反映在作品中便是就事论事的直白,禅之所谓的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张志军先生,字定一,号云水山人,幼年就濡染丹青笔墨,在山水如画的乡村老家长大,更是酷爱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四君子之——梅兰菊竹,历经多少年的生活与苦修的人生岁月,并倾注全部精力于学习研究,探索古人思想、画法,在传统的笔墨中一点一滴地吸收营养,兰竹主要从宋人文同的画法入手,又参悟苏东坡居士的画论,再到清代苦瓜和尚石涛的《画语录》,吸收到了古人在人生历程与笔墨血战的拼搏与思考,从石涛《笔墨章·运腕章·絪缊章·脱俗章》到最后的《资任章》,让张志军先生从骨子里改变了自己以前单纯的形式美的艺术看法,而从笔墨本身、自身心性及个人的学问修养上苦下功夫,找到了一条直通艺术
殿堂大道,虽是大道,但仍然充满着荆棘险绝的艰辛······兰竹的创作与修炼,除去古典诗词文章的养气之外,大多参阅品读了清代郑板桥的墨色与笔法,和吴昌硕以书法写兰竹的神采气韵。《芥子园画谱》更是他随身携带的必备读本,凡有所感,必细推敲琢磨,手摹心悟神会,往往陶醉其中,忘乎所以······
张志军先生并不停留在绘画书法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而又大多时间旁涉文艺,古人常言道:“艺有文心境自高”,张志军先生一直以《文心雕龙》为自己艺术的总纲,深悟其中《文心雕龙:风骨·养气·知音》之篇,从而体悟书画艺术的气韵与品位,所以其作品从中西融合的理念到古今贯通的思想,取法新颖别致,体裁从山水、花鸟、人物无不俱有,书法又倾向于恬淡无为的禅宗思想,往往小品之作,疏疏几笔而意味深长,令人深思。这就是艺术作品给我们人类教化的意义,以真善美来启迪唤醒人类的灵魂······
二十余年的艰辛磨练中,也拜访了上海、北京、江南诸地的名家师长,广交全国同仁书画良友,互相切磋,曾游学于东南亚国家及诸地的名山大川,也曾受业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罗树辉先生,其参展作品也受到画界领袖人物杨之光先生的赞许与好评,并在巴黎、广州、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了个人展览,深受业内专家的肯定与嘉誉。
张志军先生正值壮年,为人诚恳厚道,为艺精益求精,又富于攻读古今诸多书画姊妹艺术理论,深信“功夫在诗外”的名言警句,在做学问与勤学苦练上齐头并进,因此张志军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没有见过面的画家朋友,我衷心地祝贺张志军先生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也预祝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马羿良于苏州依蘭轩
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