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次感染者出现,抗体下降比想象得更快
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记者 鲁洋)近日,香港出现首例新冠二次感染者。香港大学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对比该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不同之处,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
二次感染在国际上并不是第一次
其实,二次感染在国际上并非首次。
今年6月,美国德州一位名叫梅雷迪思·麦基(Meredith McKee)的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其在十二周内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引发美媒关注。梅雷迪思表示,自己经历了很多眼泪和伤痛,感觉像是被一吨重的砖块再次击中。她还向大众发出警告,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新冠疫情。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流行病学家罗伯特·哈利(Robert Haley)对媒体表示,现在还不知道第二次感染病毒的症状是否会比第一次更严重。
8月25日荷兰国家广播公司NOS报道,荷兰和比利时各有一名患者已被证实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荷兰患者是一个免疫系统较弱的老年人。病毒学家强调说,确定是否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对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进行病毒基因检测,以查明两种病毒是否略有不同。比利时患者目前有轻度症状,但“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时产生的抗体不足以防止第二次感染稍有不同的变异新冠病毒。病毒学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罕见。
那么新冠抗体能维持多久?为何短短数月内两次“中招”?
新冠抗体维持时间,下降比想象得还要快!
今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文章得出一个关键结论: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其免疫抗体可能并不能像之前流行的SARS和MERS那样,在体内持续一年甚至几年,而是存在短短几周之后,抗体水平就急剧下降。患者可能无法建立对新冠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研究结果发现,病毒感染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和IgG两种。IgM通常提示急性期感染,IgG则多半出现在急性感染期后,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研究显示,在暴露后约3-4周,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的IgG阳性率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无症状组IgM阳性率(62.2%)低于有症状组(78.4%)。但在感染后短期内,有症状组的IgG浓度要远高于无症状组。即在急性感染期,有症状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
研究者对这些参试者进行了追踪调查。在其感染8周后再次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症状者的抗体水平仍然要远高于无症状感染组。但出乎意料的是,两组参试者在感染8周后,有超过90%的病例抗体浓度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都超过了7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在8月21日的《新闻1+1》中介绍,不是所有传染病产生的抗体保护效果都是终身的,抗体也会逐渐减少。对于新型冠病毒的免疫力,目前还没有确切结果,但对于其他冠状病毒免疫力的观察,一般能够维持在6个月到12个月。此次发现的病例,虽然从病毒株基因序列看有所变异,不是同一个毒株造成的感染,但目前看,更有可能是因为人体的免疫保护效果没有那么长,导致的二次感染。
吴尊友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进一步表示,学界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此次发现的病例带来的一点重要判断就是:抗体本身会衰减,衰减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快。
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二次感染”?
这起个案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未来病毒变异将带来大规模“二次感染”风险?“很小的病毒变异不会对疫情态势造成大的影响,几十个氨基酸的变异对整个病毒的结构没有太大影响。”吴尊友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强调,香港的这个病例是一个个案,但是也有一个重要的提示:曾经患过新冠肺炎的病人康复后,还是可以再感染新冠病毒的,还有可能会出现有类似情况的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在其个人微博上分析: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针对香港出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当地时间8月25日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此一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并不常见,否则会出现更多此类案例。重要的是该案例对免疫反应意味着什么,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踪测量人体中的抗体水平,来了解天然免疫保护能够持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