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在香港,住護養院是一種什麼體驗

来源:通說 2025-08-07 08:45

推開香港護養院的玻璃門,97%的床位使用率數字背後,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銀髮密碼”?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日前探訪了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養老院灣玥頤庭,揭開政策文件裏未有提及的溫情——當離家的長者遇上“姑娘”(粵語:護士)們的照護,養老院的故事藏著“老有所依”的香港答案。

護養院成為長者最重要的“家”

“我今年70多歲了,因為突然中風了,吃完午飯下午的時候,突然兩隻手變得慘白,所以家裏人就讓我趕緊去看急診,在醫院住了幾天之後,就被轉送到這裏。我在這裏住了幾個月了。”目前居住在灣玥頤庭養老院的鄭婆婆對記者說。

位於九龍長沙灣道的灣玥頤庭是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養老院。據灣玥頤庭署理主任江淑儀介紹,這裏以混合模式提供服務,共提供150個宿位,包括90個資助宿位和60個非資助宿位,分佈在25個房間內,每個房間均設有獨立洗手間及浴室。鄭婆婆住的房間裏共有6個鋪位。

據政府公開資料顯示,灣玥頤庭養老院共有全職人員78人,包括護理員、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

與擁有健全行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普通人不同,居住在這裏的大多數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年事已高,養老院成為他們人生的最後歸宿。住在養老院,護工就是與長者朝夕相處的“家人”。

記者看到,院舍內盡力營造“家”的溫馨,有多項消閒和活動設施,包括客廳、飯廳、復康治療室、綜合感官室、小組/輔導室、漫步徑、懷舊閣及護老者資源閣等。

護養院的長者最怕的是孤單。(記者朱樂怡 孫思琳攝)

據了解,目前入住類似的香港護老院的資格主要取決於長者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需要接受院舍照顧。 儘管如此,年齡介乎60至64歲之間的人士,如果能證明有長期病患或需要住宿照顧,也可以提出申請。

全人照顧是養老院核心價值

香港的安老服務大體上分為兩大體系:小區照顧支持服務和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其中,小區為本、居家安老是香港安老政策的大方向。

隨著香港社會人口老化,院舍需求將有增無減。照顧長者始終不是易事,鑒於此,特區政府的院舍服務提升工作也正在深耕細作,採取措施提升院舍服務質量,以及增加基層護理員及護士等院舍照顧人手。

灣玥頤庭署理主任江淑儀接受記者採訪。(記者朱樂怡 孫思琳攝)

江淑儀告訴記者,東華三院目前在香港共運營25間安老院舍,一直以全人照顧為核心價值,為長者提供全面、跨專業的照顧服務。

在跨專業服務方面,江淑儀以灣玥頤庭為例,西醫、牙醫、社工、護士都會為長者提供服務。

此外,在康復方面,他們還有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另外也有一些牙醫和藥劑師等。江淑儀說:“現在還有一些很受老人家歡迎的中醫服務。”

長者在護養院得到很好的照顧。(記者朱樂怡 孫思琳攝)

當日,89歲的邱婆婆接受了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團隊的訪問,她說:“來到這裏以後,我吃少了很多飯。”記者頓時心頭一揪,然而她續說:“因為在這裏可以吃多很多菜,有瓜有豆,我都會吃光,所以吃不下米飯了。”談到在院內的生活,她還是很滿意,不用買菜做飯是她跟記者強調次數最多的一句。

除了邱婆婆,其他“老友記”也對他們的院舍生活十分滿意,盧伯伯說:“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聽大戲(戲曲)、聽歌,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就很少聽了。但來到這裏之後,會有人來表演唱歌、唱大戲。”他說:"現在我有娛樂活動了。"

江淑儀再向記者介紹了養老院的設置,了解到他們的護理級別分為“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其中,大約九成的床位都屬於“護養院”級別。她解釋,“護養院”是供那些需要較高護理程度的老人家入住的,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臥床時間比較長。對於環境,不止一位受訪者跟記者說,這裏真的很安靜,讓他們覺得舒適。

長者的家園情結與養老現實

香港設有不同類型的安老院,分別由非政府機構及私營機構營運,提供受政府資助宿位及非資助宿位。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截至2025年6月30日數據,共有宿位39070個。與龐大的香港長者的需求相對應的是,宿位的供不應求和長久的輪候時間成為香港長者養老問題的癥結。

安老院舍照顧服務統計總覽 圖源:香港社會福利署

記者從灣玥頤庭公開的收費文件上了解到,就非政府資助宿位上,提供中度護理服務的“護理安老院”收費為每月16800港元;提供高度護理的“護養院”則收費為每月18500港元。而就政府資助宿位上,特區政府釐定的收費一般落於1656至2060港元不等。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入住的方式稍有不同,後者是由社工轉介到社會福利署後,通過評估後安排進來的。不過,特區政府所資助的宿位輪候時間以年為單位,且受當時社會資源和自身身體及經濟條件影響,入住並非易事;而前者則可以直接向東華三院申請,雖然仍需要通過評估,但一旦有空位就可以入住,相對而言較有彈性。

灣玥頤庭因為其慈善機構的背景,其價格定位已屬親民,但對比內地院舍而言,仍有一定距離,尤其特區政府的各類資助下,住在指定廣東院舍幾乎免費,且有較大的私人空間,對基層市民而言,理應吸引。

但盧伯伯說:“以前我在李鄭屋邨住的,經常路過這裏,看著這裏拆完重建”。盧伯伯提及的李鄭屋邨,是香港在上世紀50年代為安置在木屋區火災後喪失家園的災民而設的,其後亦有其他居民遷入。

採訪期間,記者發現不少老人都一直在院舍附近居住,他們告訴記者,即使住在院舍,也希望離家近些。雖然在養老院不能自由出門,望向窗外,還是那熟悉的景色。(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2360391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