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临春社区174.47亩农用地出租项目在海南(三亚)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成交易,该地块20年使用权以总价2632.1万元成交,租金同比溢价366.69%,较挂牌价溢价66.68%,村集体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该交易是海南(三亚)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创下的“单价最高、总价最高、溢价最高”竞价交易纪录,也是海南省纪委监委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推动规范资产流转的生动写照。
聚焦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突出问题,海南省纪委监委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惠农补贴和产业项目突出问题整治,督促省农业农村厅推进“机器管‘三资’”改革,推动建成全省统一监管平台,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一网统管;同时,加强案件查办与警示教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运行。
建机制明措施,有力有序开展“三资”清查核实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海南省纪委监委紧盯群众关切,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作为监督重点,系统治理、多方联动、同向发力,构建省纪委监委履行监督专责,省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协同监督,市县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格局。
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为契机,该省纪委监委督促有关部门探索推进“机器管‘三资’”改革,推动省农业农村厅与海南农商银行合作,建设海南省“机器管‘三资’”平台,按照预警规则自动进行数据比对,预警信息可直接流转到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一张网”平台发起办件,多平台贯通协调、监督监管综合发力。
海南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深入万宁、屯昌等市县,以及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一线调研、压实责任。“我们选取屯昌县先行试点并积累经验,以‘梯次滚动’方式向全省推广,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家底,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该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试点期间,屯昌县利用现有农村集体土地数据,通过套图分析,呈现未确权宗地;经实地测绘,仅用1个月时间就完成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清查核实工作。
在海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的指导推动下,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建机制明措施,有力有序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核实。万宁市纪委监委推动市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工作组,下沉一线摸查核清“三资”底数。“以前不同部门各管一摊,现在拧成一股绳,就是要把‘三资’底数彻底理清。”万宁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向数据要效率,向信息要资源。海南省纪委监委推动行业部门之间加强协作配合,打破数据壁垒,汇集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确权图、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图、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确权图、房地一体化登记确权图,行政村空间规划以及集体资产表等图表,通过数据整合,形成详实全面的资料。
着眼精准有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症结,该省纪委监委分类施策,推动相关部门从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经营主体等角度,将承包经营权未登记确权的农村集体土地划分为集体所有且由集体使用的土地、集体所有但被农户占用的土地。对集体所有且由集体使用的出租地、闲置地,开展精准测绘;对集体所有但被农户占用的土地,开展实地核对。同时,建立市县纪委监委协调推动、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村组党员干部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摸清全省农村集体土地“家底”。
截至目前,通过“机器管‘三资’”平台,海南省已核清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2280.75万亩,同步推进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资金115.09亿元。
科技赋能应用,构建立体化强关联“三资”监管网络
走进海南省海口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轻点“机器管‘三资’”平台电子屏幕,全市农村土地分布、合同签订、资金流向等情况一目了然。
“机器管‘三资’平台就像‘智慧大脑’,哪里发现问题,马上就能预警。”海口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自动识别超期合同、低价租赁等异常情况,并向监管部门发送预警信息,及时督促整改。
海南省纪委监委深化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监督,以全省“一盘棋”思路推动搭建“机器管‘三资’”平台,整合土地、合同、资金等数据资源,打造“以图管地”“以网管账”“以码管物”“以平台管交易”的“四管”平台。
以“以图管地”为例,通过将清查核实出的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数据化,连同收集的集体出租地合同等数据,一并导入监管平台,自动生成“土地电子身份证”,形成集体土地“一张图”,实现数据动态监管。
农村集体资金监管,是“三资”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依托“机器管‘三资’”平台,海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形成“用款申请—在线审核—在线支付—规范核算”的农村集体资金监管流程,在“村财镇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组财镇管”,通过“以网管账”加强村(组)财务管理,实现收支线上核算、全流程可追溯。
海南省纪委监委督促省农业农村厅按照“一物一码”原则,运用信息技术将全省盘点并赋码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总计录入平台,一键生成二维码,加强全周期动态闭环管理。“以码管物”,方便群众监督。通过微信公众号,群众可随时了解所在村(组)资产情况。
海南省纪委监委推动全省18个市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制定集体产权“应上尽上”平台交易规定,实现集体土地流转线上竞价交易。目前,该省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部纳入省级“三资”监管平台统一监管。
近日,针对澄迈县老城镇潭池村美且村民小组对外流转村集体土地合同租期超出规定最长时限问题,海南省“机器管‘三资’”平台经自动比对分析触发预警,随即向澄迈县纪委监委“监督一张网”平台推送信息,提醒其及时了解,深挖背后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省“机器管‘三资’”平台已向澄迈县纪委监委“监督一张网”平台自动推送相关办件信息13条。这是海南省纪委监委推进信息化技术赋能,推动多平台贯通协调、监督监管综合发力的一个缩影。该省纪委监委持续推动“机器管‘三资’”平台与“监督一张网”平台无缝对接,构建立体化、强关联的数字监督网络,推动实现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工作信息化、公开化。
“村里的党务、村务、财务情况,通过微信小程序精准推送给村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如发现问题可直接通过‘监督一点通’进行投诉。”海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深化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三资”管理突出问题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海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查办力度,对虚报冒领、侵占挪用、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违纪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强有力震慑。
“我们通过日常监督检查、深入农户走访、公布举报方式等途径,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琼海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市纪委监委坚持“零容忍”态度,对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问题严查快办,先后查处嘉积镇勇敢村铺仔村民小组原组长王某明等人利用职务便利私分集体资金,长坡镇青葛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林某亮违规出让集体土地等一批典型案件。
2024年6月,临高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调楼镇武莲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张某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案,临高县纪委监委组织全县200余名村“两委”干部旁听庭审。该县纪委监委注重将近年来查处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典型案例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组织旁听庭审、编发警示教育读本等方式,先后对全县11个镇183个基层党组织的近3000名村“两委”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坚持“查改治”一体贯通,海南省纪委监委着力提升“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治理效能。通过通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推动建章立制,把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从源头预防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
海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督促驻在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组集体土地流转合同的通知》《关于明确村组集体土地流转合同到期时地上附属物处置方式的通知》等文件,在全省开展超低价、超长期、不规范问题合同清理,持续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走深走实。海南省纪委监委推动相关单位、部门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深化“机器管‘三资’”、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以琼海为例。针对日常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中发现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的漏洞、问题,琼海市纪委监委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印发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解决农村集体土地纠纷和农村集体经济分配难等重点问题;推动成立琼海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指导价,建立健全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完善机器管‘三资’平台功能,提升系统运行效能,让数字化管理更便捷精准,为反腐败安上科技‘透视镜’。”海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通讯员 蔡亚胜 黄钰翔)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陈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