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中通社8月22日電 題:香港高才半數續簽 政策會收緊嗎?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
近日,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公佈了續簽率,引起社會對人才政策的討論。香港社會關注的是,究竟新來的十多萬人才,給香港帶來了什麼?
香港輸入人才並非近兩年的事情,此前已經有優才計劃、專才計劃。高才通是政府2022年底推出,以高薪、百強大學等條件作為門檻。
據公佈,截至7月底政府收到14萬宗高才通申請,11萬宗獲批,逾9萬人已抵港。其中,逾1萬3000名獲批來港的高才,逗留期限已屆滿,須在今年7月底前續簽,而54%已經提交了續簽申請。
獲批續簽并已在香港找到工作的高才中,月入中位數約為4萬港元,約四分之一的人月薪達8萬港元,約一成人達12萬港元或以上,最高的1%更達30萬港元以上。
數據印證了香港官方在疫情後較周邊地區更主動“搶人才”的成功,並且有效對沖了疫情期間因旅行限制,部分港人移居海外、外籍人士回流出生地的情況。
不過,續簽率約一半,且續簽高才中,每三人就有一人不在港常住。這一數據引起不少討論,認為香港高才只是為了身份,沒有做出貢獻。
有政商界人士評論高才通計劃,並以過去五年香港私樓入住量沒有太大變化為例,認為絕大多數來港人才家庭並沒有落戶,拿了身份證後就全家返內地。
香港時事評論員陳偉強對香港中通社記者分析,“貢獻”的定義其實可以更寬泛。他個人認為人才來到香港,即便是短期租房也是對香港樓市有貢獻,甚至只是為了兒女教育,也是對“殺校潮”的緩解。
實際上,在專才、優才、高才這三種入境簽證中,高才續簽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為必須到崗發展。而約50%的續簽率也說明,並非所有人都能找到工作並留下來。
陳偉強對此也表示,不少高才其實是留不下來,因為很多內地新興行業人才未能找到合適的崗位,醫生律師來了肯定能有工作,但其他崗位香港未必能全數匹配。他認為一方面政府在評估高才通政策時,並沒有預料到全球因疫情經濟下行,而高才來香港後也發現經濟環境未能支撐大量新職位。
環顧全球,不少經濟發達地區都會搶人才提高競爭力,最普遍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早年的技術移民,近年來也經歷了收緊。
香港的人才政策會不會收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直言,高才通續簽率約有一半,符合預期,續簽率比英國做得更好。留在香港的人才多是高薪人士,顯示了人才的到來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新動力。他還強調,估算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因此,有分析認為人才政策或許不會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有太大變動,但下一步或許政府會思考,怎麼樣補漏洞?怎麼樣讓真人才,能留下來。(完)
【编辑:骆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