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努卫:承大师之韵,绘山河新境

2025-09-16 19:57

引言: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黃賓虹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其筆墨語言與藝術思想影響深遠。而在浙江金華,有一位老人,用八十餘年的光陰追隨黃賓虹的足跡,潛心研習、傳承創新,將新安畫派的精髓與個人生命體驗融為一筆一墨,創造出既傳統又現代的山水畫風。他就是黃賓虹的外孫、國家一級美術師黃努衛先生。

苦難童年:戰火中的藝術啟蒙

    黃努衛,原名黃安吉,1935年生於安徽歙縣垥田村一個書香門第。家族中新安畫派的淵源與徽商文化的薰陶,為他埋下了藝術的種子。然而時局動盪,幼年命運多舛:出生不久被送至外婆家撫養,後隨母親黃映綺、外婆揚月娥投奔金華外公黃晉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家遷居金華鄭店浬郑村。
微信图片_20250916194247_410_686.jpg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黃努衛卻有幸接受了一生中最珍貴的藝術啟蒙。1938年,黃賓虹因拒絕為日寇演講,機智脫身後隱居金華山白寺廟,並在黃晉新與地下黨人士陳華(黃映綺之夫)的協助下暫避於此。其間,年僅四歲的黃努衛得黃賓虹、黃晉新親授筆墨,奠定了繪畫根基。黃賓虹的「五筆七墨」理論與對自然觀察的強調,深深烙印在黃努衛的藝術基因中。

顛沛流離:藝術火種不滅

1940年後,金華淪陷,黃努衛隨母親逃亡福建,歷經五年艱辛。戰亂中,他始終未棄筆墨,常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默寫黃賓虹所授山石樹木。1945年抗戰勝利,全家歷盡艱險重返金華,黃努衛與失散的姐姐黃努成重逢,母子三人終得團聚。

1946年,外公黃晉新為保護黃努衛免受欺凌,將其改名並送入金華孤兒院(浙江省第二育兒院)。在此期間,他不僅刻苦學習,更參與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組織歌詠隊、宣傳抗美援朝,展現出組織才能與社會責任感。

紮根生活:藝術與時代同頻

1950年代,黃努衛在金華鞋塘中學、金華二中求學期間,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宣傳活動,任學生會宣傳部長、美術組組長。1957年,他響應國家號召支邊寧夏,在青銅峽水電三局勞資處工作。其間,他撰寫《勞動定額管理》與《勞動定員管理》兩書,獲水電部長傅作義高度評價。雖因政治運動遭遇打擊,但他始終堅守正直與良知。

微信图片_20250916194246_409_686.jpg

即便在艱苦環境中,黃努衛從未停止藝術創作。他利用業餘時間寫生、臨古,將西北蒼茫山水與新安秀潤筆墨相融合,逐步探索個人風格。

重返藝術:晚年綻放的光芒

改革開放後,黃努衛選擇以攝影為生,遊歷全國,尤其多次深入黃山寫生。行萬里路的經歷,讓他對自然丘壑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六十歲後,子女已成家立業,他全身心投入繪畫創作,以「傳承黃賓虹藝術」為餘生使命。

他的山水畫既得黃賓虹「渾厚華滋」之韻,又具個人鮮明特色:構圖險峻而層次分明,筆墨蒼潤相濟,設色淡雅中見瑰麗。作品《黄山一角》《溪水幽居》等,既具傳統筆墨精神,又充滿現代構成意識,被多家機構收藏並獲獎連連。

藝術特色:師古而不泥古

黃努衛主張「藝術源於生活」,強調觀察、提煉與昇華。他繼承黃賓虹「五筆七墨」之法,又以書入畫,強化線條的書寫性與節奏感。其畫中山石、屋舍、舟橋皆經高度概括,既保留傳統文人畫的意境,又融入現代視覺張力。

他常言:「畫者當以心馳筆,以情運墨。」其作品不僅是技法的展現,更是生命歷練與精神追求的寫照。

筆墨長河,薪火相傳

從戰火中的孤兒到一代山水畫家,黃努衛的人生與藝術軌跡,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縮影,更是文化傳承的生動註腳。他以八十載春秋踐行對黃賓虹藝術的守護與創新,證明真正的傳承並非簡單摹古,而是將傳統精神與時代脈搏、個人體驗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50916194248_411_686.jpg

如今,黃努衛仍筆耕不輟,其藝術正如他筆下的黄山雲海,層巒疊嶂中透出永恒的光輝。他的故事與作品,將繼續啟迪後來者:藝術的生命力,終究扎根於對土地的熱愛、對文化的敬畏與對人性的堅守.

附:黃努衛藝術成就簡覽
· 國家一級美術師
·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並獲獎
· 出版《黃努衛山水畫集》《新安餘韻》等專輯
·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 曾任金華市美術家協會顧問、黃賓虹研究會榮譽會長

【编辑: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