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兩博物館8月底起將展“慰安婦”史料 此前紀念像曾存在4年

来源:香港新聞網 2025-07-11 15:43

香港新聞網7月11日電  香港康文署日前表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將於8月底開始與內地博物館進行合作,就中國人民粵港兩地抗戰史進行系統展出,其中亦會涉及包括香港在內的“慰安婦”內容。教育局亦表示,支持教師講授中國抗戰及日軍暴行相關歷史知識。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則建議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小組發起相關活動,於全香港範圍內搜尋包括慰安所在內的抗戰時期遺址,以警後人。

圖源:文匯報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有展覽和收藏香港日佔時期歷史及文物的相關展館,主要集中於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惟海防博物館的展覽主要聚焦於抗戰歷史、東江縱隊、日軍侵港與戰俘經歷等內容;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區也涵蓋日佔時期的歷史,但亦無香港“慰安婦”議題呈現。

市民遊客籲增歷史教育

市民羅小姐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抗戰勝利距今已有80年,此前完全不知道香港曾經設有慰安所。她認為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歷史教育,除了讓後人不忘抗戰的殘酷,更應讓後世銘記和平的可貴。

“慰安所就是侮辱婦女的地方,日本對我們國家的侵略行為非常殘忍。”來自深圳的遊客鍾先生強調,這段歷史對國人而言難以磨滅。他呼籲兩地加強宣傳教育,包括學校需增加“慰安婦”歷史學習,曾被設慰安所的城市也應多做一些歷史教育。上海遊客李先生直言,日軍強徵性奴是反人類行為,“如果你的家人,被日軍這樣凌辱,你也會同意嗎?”他認為內地和香港都需通過更多元的方式進行抗戰的宣傳教育工作。

他們表示,香港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於尚存或已被改建的慰安所原址建築旁,附立相關標示牌展示原建築圖像和文字信息,將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呈現給市民與遊客。

“慰安婦”史料將入兩抗戰展

康文署新聞及公共關係組(文物及博物館)新聞主任嚴凱衡回覆文匯報稱,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正聯合籌劃有關抗戰專題展,集中展示中國共產黨在粵港兩地的抗戰活動,當中亦涉日軍侵佔粵港兩地歷史,包括日軍曾在廣州及香港設立慰安所的資料。相關專題展預計在8月底開始,展期約一年。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也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籌劃於8月底至12月中旬開展抗戰專題展,從宏觀角度闡述抗日戰爭歷史,其中亦包括日軍設立慰安所相關史料。此外,兩館亦會通過電影放映、工作坊、專題講座等方式增強公眾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其並強調,康文署會委託專家學者,就抗戰的不同歷史內容進行研究,並會適時將研究成果通過展覽或不同活動方式,向民眾進行推介。

教育局發言人稱,教育局一直重視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歷史教育。惟教科書對“慰安婦”的歷史表述方式各有不同,教師將秉持專業判斷,按史實講授和闡述相關課題。教育局強調,支持教師講授中國抗戰及日軍暴行相關內容,並舉辦悼念活動或讀書獎勵計劃、學生培訓活動等,豐富師生抗戰歷史知識,傳承中國軍民共赴國難、守土衛國的愛國精神,培養堅毅、國民身份認同等正確價值觀,更冀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尋找日佔時期遺址以警後人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日軍侵佔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罪行纍纍、罄竹難書,其間強姦婦女難以計數。日軍於灣仔區、大佛口、西環等地遍設慰安所,以控制糧食供應等方式威逼、利誘婦女充當“慰安婦”供其蹂躪。“近期,有人在沙頭角擔水坑村也發現疑似慰安樓的建築。”吳軍捷建議,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小組應該發起“尋找三年零八個月歷史見證人及歷史痕跡活動”,在全香港範圍內搜尋包括慰安所在內的抗戰時期遺址以警後人。吳軍捷表示,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聯同友會,將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舉辦“紀念勝利 守護和平”活動,重現當年香港千家萬戶抗戰的歷史,全力推動銘記歷史的工作。

港社團:會抗爭到底

專注於為“慰安婦”討公道逾12年的民間團體“歷史監察 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十餘年內,她收集了全國各地包括香港有關“慰安婦”的大量文字與圖像資料,亦曾想過向博物館進行捐贈,惟過程中險些被人騙取。她表示,若不能向香港的博物館捐獻這些資料,將會將之捐去內地。

“慰安婦”資料險遭騙

李美娜說,早前在一個公開活動場合,她結識了一名男士。在得知李憤懣於當時香港博物館幾乎沒有香港淪於日佔期間展廳,便游說李捐贈所收集的“慰安婦”資料,以“充盈館藏”,並表示政府只會對被委任者進行諮詢。而為顯示其與博物館關係匪淺,該男士更主動提出帶李參加“閉門會議”。李美娜說,經向博物館負責人發送郵件求證,發現該男子身份為假冒,“後來我就想,我遭遇過被受僱於領館的人跟蹤拍攝,這人會不會也是針對我而假冒的呢?”李美娜說,“這些資料有一大箱,被我放在了倉庫裏。如果香港博物館不收的話,我會想辦法將這些資料捐贈給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

遭日軍性侵倖存者拒訪

李美娜稱曾確認過3位香港經歷“慰安婦”制度和遭日軍性侵的受害倖存者。其中《雲梓日記》記載的粉嶺“醜婆婆”已於2006年過身。另一對曾遭日軍尾隨上門並多次輪姦的羅氏姐妹,姐姐亦於2021年以97歲高齡謝世,如今94歲高齡的妹妹住在一間養老院。惟記者請李美娜代為聯繫羅妹家屬希望上門拜訪,被對方拒絕。

在長逾10年的奔走中,李美娜多次以在港宣傳“814國際『慰安婦』日”,並以聲援甚至出席韓國“周三行動”的方式,想盡方法揭露日軍“慰安婦”制度惡行。同時,她也積極走訪韓國與內地的“慰安婦”制度倖存者,她向記者展示2014年走訪海南時與林愛蘭相見的照片,“她一見面就撲進我的懷裏,你看下她多瘦?她被(日軍)打成殘疾,甚至都不能站起來。當她在我懷裏哭喊的時候,我心好痛,我知道她一定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但我不知道怎麼去安慰她。”李美娜說,“她們到死都沒有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我一定會堅持為她們抗爭到底。”

研究仍存多重現實困境

雖然有關日佔香港“慰安婦”制度的研究已經破冰,但需要正視的是,未來研究仍需面臨多重障礙,影響學術推進與歷史重現。

首先,日軍於戰敗前大規模銷毀官方文件,使慰安所的設立、運作及人員紀錄嚴重不足,加上香港本地受害者因社會污名與心理創傷選擇沉默,導致第一手資料極為匱乏。以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為例,早些年他花費千元價格經舊書網上購入日軍“廈門指引略圖”已算平價。在收集過程中,他們發現,戰時日本兵拍攝的相關照片,經由其後代慢慢流入市場,數張舊照即索價10萬至20萬元人民幣,這令研究團隊難以承受。

其次,“慰安婦”應得的歷史正義在教育與公共記憶層面的欠缺,顯示社會整體認知度與支援性仍有待提高。散見於日本、中國大陸與台灣,及英國等地的相關檔案須跨語言、跨國界搜尋,這無形增加了研究門檻。

就香港研究而言,學術層面因欠缺專門研究慰安制度的機構與資源,缺乏長期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支持。此外,有關“慰安婦”歷史資料與最新研究,亦未能於全政府機構內通用,這對相關研究,甚至對歷史建築的定性造成一系列影響。例如,曾廣為流傳的灣仔船街55號南固臺,以及官網證實曾作過日軍軍官高級俱樂部的中環花園道聖約翰教堂,以上兩址都已是香港法定古蹟,香港文匯報特向發展局提出查閱申請,以期求證上址是否曾於日佔時期被充當日軍慰安所。其回信稱,根據古蹟辦的研究,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聖約翰座堂或南固臺曾經用作慰安所。

【話你知】港“慰安婦”紀念像曾存在4年

香港中環天橋的“慰安婦”紀念像,僅存在4年便被移除。 圖源:文匯報

在世界各國與地區的民間組織推動下,2016年全球紀念“慰安婦”倡議達到最高潮。上海市於當年10月揭幕中國首座中韓“慰安婦”受害者銅像並設立了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隨後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也陸續設立“慰安婦”紀念碑,引發日本政府外交抗議。2017年7月7日保釣行動委員會於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所在的交易廣場對開的中環行人天橋上設立了一座“慰安婦”雕像,以抗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慰安婦”右翼政策。事件引發日本駐港總領事館抗議,並要求特區政府拆除。2021年7月該雕像經由設立團體自行拆除,《讀賣新聞》引述與團體關係者消息稱,“因為設置時沒有申請,警方要求撤除。”(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2360391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