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网传湖北运鸿集团董事长李玉保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黄冈市公安局联合武穴市公安局抓捕。这一消息犹如惊雷,炸响在这家年营收超300亿元的湖北省龙头民企内部——武穴市4500亩的运鸿大健康产业园内,往日机器轰鸣的车间瞬间寂静无声。
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日,武穴市市场监管局刚联合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完成穿透式核查,明确出具“运鸿集团无任何违法违规行为”的结论。
而回溯至7月,李玉保才刚通过战略重组正式出任集团法定代表人与董事局主席,这场为期三月的“巅峰到谷底”坠落,不仅让企业陷入停摆、上千员工面临失业,更折射出民营经济发展中司法与监管协同的深层命题。
公开信息显示,运鸿集团成立于2013年,从光伏新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起步,逐步构建起“四园一中心”的产业生态格局,旗下拥有三家境外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年9月的官方报道,该集团以305.62亿元的年营收登榜“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93位,同时位列“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第17位,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是黄冈市当之无愧的“民企一哥”。
而李玉保的此次掌舵,本被视为集团发展的新起点——据中国网湖北7月29日报道,他在战略重组中不仅将个人所持股权无偿捐赠用于公司发展,还引入中青宝上集团控股70%,获得千亿级产业融资承诺,计划发力数字贸易、低空经济等核心产业,甚至规划联动“一带一路”布局非洲市场。
然而这家备受认可的龙头企业,却在五年内三次陷入"传销"指控的司法漩涡。2020年8月,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以涉嫌传销为由,带走多名员工调查,最终未发现犯罪事实;2023年6月,吉林市公安局丰满分局再次以相同罪名立案,抓捕19名人员并向央媒发布"破获传销案件"通稿,调查终结后仍未认定犯罪。
2025年10月12日,黄冈市公安局联合武穴市公安局的调查行动,再一次触动运鸿集团脆弱的神经。与前两次异地办案不同,此次主导的是企业所在地警方,且距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最新核查仅一个多月。
"五年三次以同一罪名立案,要么是前两家警局无能,要么是有人滥用刑事手段,没有第三种可能。"当地一位接近企业的知情人士如此评述。
在三次司法风波背后,企业负责人李玉保的"刺头"性格逐渐浮出水面。2020年面对哈尔滨警方调查时,他就公开呼吁"不要恐吓员工、随便抓人";2023年吉林警方调查期间,他更是向澎湃新闻披露,当地某领导曾暗示"再做些贡献就能解决问题",直指对方试图以刑事手段谋取企业财富。
据了解,疫情期间李玉保曾向吉林舒兰老家捐赠1300万元财物,这一善举反而让企业成为某些势力的目标。
李玉保亲属透露,此次被抓或与他曝光当地国企丑闻直接相关。2025年8月21日,《中国房地产报》刊发报道,披露运鸿集团以5亿元收购武穴城投地块后,对方不仅违背协议强压3.8亿元债务,还将存在1.5万平米"未批先建"别墅群的"问题资产"转移给企业。报道直指此举是地方城投通过"风险包装"化解债务,违反《民营经济促进法》。
这篇由李玉保求助央媒发布的监督报道,成为事件转折点。一个多月后的10月12日,李玉保即被抓捕。
"这是典型的打击报复,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其亲属明确表示,企业因曝光城投违规操作得罪当地政府,最终遭遇刑事手段打压。
比多起司法调查更荒诞的,是政府部门前后矛盾的表态。2023年5月,武穴市政府曾向黄冈市政府递交报告,明确称运鸿集团是"乡村振兴优秀企业""爱心慈善企业",恳请上级给予政策支持。
当年6月面对吉林警方调查时,武穴市市场监管局出具正式回告,认定企业销售模式"无层级、返利、拉人头等传销行为",经营合法合规。
2025年9月2日,为排查新增风险,武穴市监局联合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开展穿透式核查,通过资金流向追溯、用户关系核查等多维度验证,再次确认企业"无任何违法违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政协、省农业农村厅等多个省级部门曾多次赴企业调研,形成了事实上的官方背书。
"市场监管部门9月刚出合规证明,10月警方就以相同罪名抓人,政府公信力何在?"一位长期关注民营经济的学者表示,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结论冲突,不仅让企业无所适从,更严重损害了政府信用。
中国经济导报《改革网》2023年7月曾发布运鸿集团公告,明确引用武穴市监局结论驳斥不实言论,如今这则公告反而成为凸显事件矛盾的佐证。
司法行动已给这家龙头企业致命打击。据李玉保亲属介绍,目前企业账户被冻结、资产查封,印章和办公设备被查扣,4500亩产业园全面停摆。更严峻的是,上千名员工面临失业,其中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背负房贷,家庭生存压力陡增。
争议焦点集中在企业的预付卡业务上。尽管警方三次以传销立案均与此相关,但武穴市监局多次核查确认,该业务已向职能部门报备,不存在传销特征。"一项政府监管下运行多年的业务,突然变成犯罪?这是在质疑监管部门的专业性。"亲属的反问直指核心矛盾。
更令人担忧的是案件背后的"逐利性执法"阴影。亲属透露,此次调查中部分执法人员是否存在"分烟分酒"等不当行为,让"打土豪"的猜测浮出水面。另外,从当地以及网络大量网友称运鸿集团被称为“诈骗集团”,这一些论调使得该案变得扑朔迷离。在当前民营经济提振的大背景下,这起案件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如何界定正常经营与刑事犯罪的边界?如何避免司法手段成为解决经济纠纷的工具?
截至发稿,运鸿集团尚未就此事作出相关回应。而运鸿集团的命运,不仅关乎上千家庭的生计,更成为检验民营经济法治保障成色的重要样本。不少企业家呼吁上级部门介入核查,厘清案件真相,避免优质民企因非市场因素倒下。
来源: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5233318014091602&_wb_client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