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
来源:军武视界
在二战东线战场上,有一种被德军士兵称为为“斯大林手风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对苏军战士来说,它是一位优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扬的管风琴曲,是战场上最为绚丽的烟火;而对德军来说,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会带来死亡与恐惧。在整个二战中,这种火箭炮以疯狂的火力打击闻名,虽然它的准确度不怎么高,但胜在数量——各种型号的“喀秋莎”在战争中生产了近万门之多。
实际上“喀秋莎”只是苏联红军战士给这种火箭炮起的昵称:由于这种新型武器在刚推出的时候保密十分严格,没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士兵们根据其发射架上标记的字母“K”赋予了它一个“喀秋莎”这样的爱称,这个名称在短时间内传遍了整个苏军,它的正式名称也就无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这个名称仍然被俄罗斯军队广泛用于新式的车载多管火箭炮上。
一、专门为战争而生的“火箭雨”
1933年,为了研制装备给陆军和空军的火箭弹,军方专门成立了火箭研究所。随着日苏两国的冲突以及世界局势的风云突变,研究所扩大了其研制范围,包括喷射发动机、地对空火箭弹之类的多种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也被涵盖了进去。但是由于整个研发团队的规模十分有限,技术和试验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仅取得航空火箭这一项研究成果。1938年,为了应对来自纳粹德国的威胁,有科技人员正式提出了制造一种车载火箭弹的畅想,并迅速投入研制,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
1938年末,著名的BM-13“喀秋莎”进入了车载试验阶段,不过这一阶段以重卡车为平台的“喀秋莎”虽然拥有24条发射轨道,但整体显得十分“僵硬”,仅能做高度上的调整,并不具有灵活性;6个月之后,发射轨道缩减至16条但可以180度旋转的BM-13试射成功,这也意味着这种自行火炮的技术日渐完善,同年,“喀秋莎”在苏联陆军的靶场上通过了实弹试验。虽然这种武器最终因为苏军高层的分歧没能正式服役,但它的身影在二战之中无处不在。因为其成本低且易于生产的特点,“喀秋莎”成为了苏军在二战中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火箭炮,而以卡车为装载平台也为这种武器带来了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在进行一轮火力覆盖后可以在敌方反攻之前迅速撤离。
1941年7月,一只7辆BM-13组成的火箭炮连在苏军大尉费列罗夫的带领下首次奔赴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在白俄罗斯战场上,它们对着德军驻地短时间内发射了超过一百枚火箭弹,又惊又怒的德军甚至以为是苏军炮兵师加入了战斗。在慌乱中德军仓促发动反击,然而BM-13早已离开了阵地,德军的炮弹都落在了空地上。“喀秋莎”的首战告捷也为它此后在苏军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础。在“喀秋莎”的影响之下,二战期间还有很多国家也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火箭炮:德国有使用SdKfz-4型半履带装甲车作为底盘的42mm火箭炮;美英两国也在M4A1坦克和水路吉普上安装了火箭发射器,使其成为复合型武器。
二、“喀秋莎”的武器规格
以“喀秋莎”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BM-13为例,这种火箭炮的发射轨道相比测试阶段有了大幅度缩减,仅保留8条。每条发射导轨上下各放置一枚火箭弹,可以发射132mm口径的火箭弹16发。这些火箭弹的最大射程可达到8公里以上,且可以根据战场上的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打击方式:既可以单发发射,也可以部分连射,当然如同“火箭雨”一般的齐射也是必不可少的。“喀秋莎”火箭弹大致分为两部分,战斗部分和药筒部分。战斗部分的炮弹内部是TNT炸药,与此同时这种火箭弹的装填系数(指弹药充填弹壳的高度与离开弹壳后压坯高度的比值)也高于普通炮弹,因为其在发射时所承受的压力和过载要远小于其他类型的火炮。
而“喀秋莎”的药筒部分则是由7根发射药筒组成的,BM-13完成每轮火力覆盖实际上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时间:装填弹药所需时间大约为5-10分钟,而完成一次齐射仅需不到十秒。在以吉斯-6载重型卡车为作战平台时,这种自行火炮的时速最高可达90km,如此凶猛的火力、迅捷的速度、惊人的射程再加上最大8000平方米的轰炸范围,使得“喀秋莎”成为了苏军最爱的火箭弹之一。作为一种可以大面积消灭对方地面部队、摧毁敌方坚固防御工事的武器,苏联红军几乎在每场重大战役之前都会使用“喀秋莎”先进行一轮“洗地”,再开展其他行动。
不过超快的齐射速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密集的发射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火光和烟雾,如果是晚上的话真的就像在放烟花一样,十分显眼,这几乎成为了“喀秋莎”的标志,很容易引来德军轰炸机的“重点关照”。而一旦被轰炸机盯上就很难逃跑了,因此这种火箭弹只适合在己方完全掌握制空权或者是苏军阵地中配备了大量防空武器时使用。除此之外,这种火箭弹的精度很差,因为它配备的尾翼式火箭弹并没有自身的制导系统,所以想要做到精准打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除此之外,虽然“喀秋莎”的射程可以达到8km以上,但是它并不具备定点打击能力,只有在敌军分布十分密集时,“喀秋莎”的覆盖式射击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喀秋莎”火箭炮及其底盘的发展与探索
根据苏联老兵的回忆,在“喀秋莎”火箭弹研制的初期,军方甚至想将其安装在空军的伊-16战机之上,这一想法一度已经进入了实装阶段——在苏联与日本爆发的冲突中,伊-16使用这种火箭弹击落了多架敌机。不过由于精准度的不足,火箭弹在空战中的效果微乎其微,“喀秋莎”只能从飞机上被搬了下来,并安装在吉斯卡车上。就在“喀秋莎”正式定型之后不久,纳粹德国就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在缺乏卡车作为底盘的条件下,苏军使用各种可能的底盘来制造“喀秋莎”火箭炮,包括T-60轻型坦克这样的底盘。
为了应对战争需求,“共产国际”工厂在生产常规的132mm火箭炮之余还生产了一种威力比较弱但是更加廉价的M-8(82mm)火箭炮,这种火箭炮由于质量较小可以安装在任何底盘之上,虽然它的威力远不如BM-13那么大,但是大量由ZIS-6卡车搭载的M-8还是可以用密集的火力对敌方地面部队造成很大杀伤。1942年,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在这之后美国人开始为苏联支援大量美式“司徒贝克”卡车,这也解决了制造火箭炮所需底盘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喀秋莎”火箭弹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量装载在美式重型卡车、T-90底盘甚至是STZ-5拖拉机底盘上的火箭炮源源不断地驶向前线,帮助苏军一举扭转了战争走向,并最终成功攻入希特勒的地堡。
二战后不久,苏军研制出了BM-21“冰雹”火箭炮(122mm40管),这也是“喀秋莎”家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在开始的时候,BM-21使用时速70km的乌拉尔-375载重车作为底盘,但是因为其车身十分笨重,机动性稍显不足;后来改用了4×4轮式越野车作为底盘,在加强机动性的同时也将时速提高到了85km。上世纪八十年代,将MA3-543重型卡车作为底盘的BM-22出现了,而这种火箭炮也是“喀秋莎”适应现代化战争的第一步——这种自行火炮具有自动填弹装置,还安装了包括自动化火控系统、自动定位系统和弹道计算器在内的现代化系统,使得发出的火箭弹可以自动修正飞行轨道,让“喀秋莎”的威力更加强大。
总体来说,“喀秋莎”火箭炮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量产并投入战争中使用的火箭炮,经常扮演突袭类武器的角色,而它的特点也使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向一定范围投射大量火力。 虽然存在着精度较差、依赖运力等缺陷,但是在整个二战之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能利用其突然性很好地打击敌方阵地,有效减缓对方地面部队进攻势头。在朝鲜战争中,“喀秋莎”帮助志愿军有效地打击了美军,极大缓解了我军一直以来的“火力不足恐惧症”,甚至直到今天,它还是很多国家炮兵部队的常规武器。
自从诞生以来,“喀秋莎”一直以将简单粗暴发挥到极致的制作工艺和强大的火力著称,其在战场中的表现给各国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全世界火箭炮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吴雨洪 PN011]